一、指導思想
建立健全統一、高效、科學、規范的防汛應急指揮、保障和預防控制體系,全面提高應對各類自然災害的能力,最大程度的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,保障公共生命財產安全,維護社會穩定,促進全鎮經濟社會快速、協調、可持續發展。
二、工作原則
本預案指導全鎮轄區自然災害的應對工作,并有效與上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應急預案對接。
一是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;二是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;三是堅持依法規范的原則;四是堅持統一領導的原則;五是堅持協同處置的原則;六是堅持處置技術及設施到位,充分發揮專家隊伍和專業人員的作用,提高應對自然災害的技術水平和指揮能力,避免發生次生、衍生災害,加強宣傳和培訓教育工作,提高公眾自救、互救和應對各類自然災害的綜合素質。
三、保障部門
一是人力保障。1、民政、武裝、消防、醫療救護、疾病控制、地震救援、防洪搶險是應急救援的專業隊伍和骨干力量。各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應急救援隊伍的業務培訓和應急演練,建立聯動協調機制,提高裝備水平。2、機關、企事業單位、公益團體和志愿者等社會力量是應急救援的重要力量,各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社會力量的應急能力建設,使其掌握一定的救援知識和技能。3、按照預案分工調動應急隊伍和社會力量進行處置。上述隊伍,以級為單位組建,各村委隨時請求調用,同時我鎮也建立相應的分隊。遇大災,及時向上級政府請求援助。二是財力保障。三是物資保障。四是基本生活保障。五是醫療衛生保障。
四、基本情況
1.本鎮轄區內有5個行政村、46個村民小組,耕地總面積2.1萬畝,全系水地;現有人口3987戶12732人,其中常住人口10476人,外來人口18988人,人均純收入16550元。
2.境內有中小型庫壩7座。
3.境內有工廠34家,樓板廠7家,拌合站5家。
五、災害隱患
1.水庫7座如發生洪澇災害,需轉移安置5村53戶219人,將造成1190畝耕地受災。
2.其他災害隱患點如危房、危窯等情況。
六、楊橋畔鎮防汛抗旱指揮機構
指揮機構由鎮黨委、政府主要領導及人大主席團主席組成,指揮中心設在政府辦公樓。
總指揮:李繼錄(鎮黨委書記)
副指揮:羅騰光(鎮長)
閆樹新(人大主席)
指揮機構下設:辦公室,信息組、監測組,武裝組、巡邏組,轉移組、保障組。
辦公室工作職責:負責協調有關防汛抗旱的各項工作。
姓名 | 職務 |
王雪云 |
成員(黨委秘書) |
喬 橋 |
成員(政府文書) |
張玉成 |
成員(干事) |
雷鎮爾 |
成員(干事) |
各村信息、監測組:負責災害的預警預報、掌握災情和防汛抗旱工作進展情況,負責災后環境、衛生災害隱患點的監測,災害前后安全巡查等工作。
姓名 | 職務 |
李進洲 |
組長(組織委員) |
郭靖生 |
陽周村村主任 |
朱毅 |
楊二村村主任 |
邱強強 |
九里灘村主任 |
楊海軍 |
沙畔村村主任 |
戚錦元 |
沙石峁村村主任 |
張錦東 |
衛生院院長 |
武裝、巡邏組工作職責:負責防汛抗旱搶險工作。
姓名 | 職務 |
奧俊彥 |
武裝部長 |
郭靖生 |
陽周村村主任 |
朱毅 |
楊二村村主任 |
邱強強 |
九里灘村主任 |
楊海軍 |
沙畔村村主任 |
戚錦元 |
沙石峁村村主任 |
各村轉移組:以村為主,負責轉移安置人員的轉移安置工作。
姓名 | 職務 |
閆樹新 |
組長(人大主席) |
郭靖生 |
陽周村支書 |
朱毅 |
楊二村村支書 |
邱強強 |
九里灘村村支書 |
楊海軍 |
沙石峁村村支書 |
戚錦元 |
沙畔村村支書 |
救助保障組:負責轉移安置人員的生活保障、搶險物供應、后勤保障服務、受災人員生活救助等工作。
姓名 | 職務 |
劉錦飛 |
組長(黨委副書記) |
喬登耀 |
民政辦主任 |
李生曉 |
財政所負責人 |
高 翔 |
政府會計 |
在汛期(5月1日至10月1日)鄉鎮主要負責人及所有值班人員、各庫壩負責人,必須保持手機24小時開通,安排專人24小時值班。注意加強上下游的聯防協調和水情互報傳遞,做到快傳快遞,確保防汛信息傳遞暢通,爭取防汛工作主動權,減少災害損失。
七、預警信息
1.河流水位分別漲至超出壩面安全警戒位置時發布撤離轉移信號,域內涉險人員按方案轉移。
2.地質災害點預警發出后,域內涉險人員按預案轉移。
3.庫壩預警信號發出后,域內涉險人員按方案轉移。
4.當某廠發生突發性事件,視情況發布撤離轉移信號,指定區域內人員按方案轉移。
八、災害預警發出后
本鎮共轉移3987戶12732人,特別是注意做好以下重點人員的轉移,五保22戶,28人,低保戶193戶、困難殘疾家庭310戶351人、危房危窯7戶21人;家中無勞動力的老年人31戶42人,另有幼兒園、小學、(全日制)中學等,共計學生332名。
九、轉移路線
當預警信號發出后,涉險人員即按指定的路線轉移。
1.轉移安置到鄉鎮避災安置場所的,由有關村委集中派車送達。
2.需轉移安置到村避災安置場所的,沿村內主要道路自行轉移。
3.分散村(居)民家中安置的,自行前往。
十、避災安置場所
1.本鎮有7個集中安置場所,鎮避災安置場所即楊橋畔鎮九年制學校和各村村委會。鎮避災安置場所可安置1543戶6275人,需到鎮避災安置中心安置,1774戶6415人到各村委避災安置中心即各村村委會安置。
2.物資保障。原則上,避災安置場所根據可容納人員數量,貯藏一定數量的防汛抗旱物資,教育災民本人攜帶一些干糧、飲用水等生活必需品;在災害發生后10小時內將保障物資(如:米、面、油、鹽、水等生活必需品的供應)送到避災安置場所。
十一、災后救助
1.調查了解災情,鎮民政辦隨時和村災情信息員保持聯系,及時填報《因災倒房花名冊》;如有因災死亡、傷病人員、填報《因災死亡人員花名冊》;及時填報受災農作物損失情況。
2.及時發放防汛抗旱款物。在鎮政務公開欄內,公布發放到各村的救災款物數額。
3.如有需重建倒房,組織工作組,落實責任制,幫助開展重建工作。
十二、信息傳遞
1.行政命令傳遞:
鎮-村(自上而下)通過行政命令下達轉移安置指令時,一般情況下通過電話、廣播、電視、短信等方式進行傳遞。
2.臨災轉移安置和災情信息傳遞及組織指揮:
村-鎮-縣,雙方互動,轉移安置、災情總的情況由鎮上報到縣。
十三、需要落實的幾項具體工作
1.工作手段
突發性災害發生后,從災害原發地向波及涉險區域發布信息時,受到時間、手段的限制,應采取一些使用起來方便、傳播起來范圍較廣、容易識別的信號,如敲鑼報警喇叭等。特別是山村,應落實專人(最好是A、B角兩人)負責敲鑼。災害發生后,如交通通訊中斷,應各自為戰、村自為戰,確保安全,同時盡可能在最短時間內把信息報告到上級政府。鎮政府應根據村委的報告,加強領導、指揮、支援。
2.事前告知
需要轉移安置人員,應事前告知,使用“明白卡“的辦法,讓這些人員知道到哪里避災安置。鄉鎮落實責任制,按照我鎮干部工作機制,領導包村、鎮干部包組分片負責,各村委同時落實責任制,每個村、組干部負責若干轉移安置人員,聯系方式在“明白卡”中表明。
3.預案演練
每年各村組織不少于2次演練,使所有人員熟悉預案,知曉避災安置路線、場所及保障須知等。對預案不妥之處,及時進行修改。
4.鎮、村避災安置場所制訂規章制度,張掛上墻。采取多種形式,如放置減災防汛抗旱圖表、書籍等,開展減災宣傳教育,提高群眾自救互救的能力。